据了解,6月中下旬,住建部多个调研组奔赴东、中、西部围绕城镇化专题进行调研。6月19日,城乡规划司副巡视员李晓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一行在山东潍坊调研城镇化工(行情 专区)作。
同在6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带领住建部调研组,在甘肃天水就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专题调研。
而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此前被推迟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也将在今年举行,相关规划也将按计划出台。
住建部兵分多路组织调研
围绕中国中长期最重要的增长方略——城镇化调研正在各地密集进行,住建部作为城镇化建设主要部委之一,也在近日兵分多路进行调研。
6月21日至22日,以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孙安军为组长的调研组在河南周口市进行调研,主要围绕当地西华城镇化工作进行调研。
据当地官员介绍,周口市城镇化率由撤地设市之初的12.98%上升到2012年年底的33.44%。截至2012年底,西华县城区面积发展到2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0余万人,城镇化率33.86%。18个新型农村社区相继开工建设,并已实现部分入住。
在听取当地人士介绍情况后,调研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就西华城镇化基本情况、集体建设用地及土地流转等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6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带领住建部调研组到达甘肃天水甘谷县。座谈汇报会上,与会人员还就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如何完善顶层政策体制设计、丰富城镇化内涵、加强基础投资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扶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镇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调研组认为,甘谷虽然地处西部贫困地区,但近年来,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历史文化底蕴、区位交通优势,提出了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目标,有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住建部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分析说,中国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建设城市和城镇,是和改革密切配合、打破旧体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规划年内出台可期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住建部调研轨迹就可以看出,视角分布于东中西部是为了了解区域差异,而潍坊、周口等都属于三线城市,三线城市农业人口众多,城市数量也多于一二线城市,城镇化推进的可塑性和困难性都较强。
他还说道,各地对城镇化建设都抱有热情,住建部调研则是了解实际情况,接地气,目前城镇化整体规划和相关专项文件都在制定中,调研也有利于制定更合理、更符合真实情况的政策。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还在最近撰文指出,新型城镇化,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是推进改革的总体规划,也是目前相关主管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的问题。
此前盛传将于今年3月举行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城镇化整体规划目前仍处于爽约状态,有报道称,这主要是因为部委利益纠葛以及害怕地方借此机会大兴投资。
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为了吸引投资,而是改革,主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预计年底前将出台改革政策。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规划仍然在发改委的牵头下紧锣密鼓地制定中,不排除三季度出台的可能,就在6月初,国家发改委还召集了十几个专家讨论规划的文稿。
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还对媒体表示,城镇化工作会议年内将召开,城镇化规划将按计划于今年出台。
PM2.5爆表、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交通拥堵、食品(行情 专区)安全危机……由于忽视环境承载力,忽视效率和公平,以及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我国多数城市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昨日在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足迹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城镇化已经出现了“亚健康”的病态,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如果中国的城镇化不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将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董旭辉说。
“城市病”问题突出
根据联合国的测算,居住在城市人消耗着全球七成以上的能源。到2050年,全球将有70%以上的人成为城市居民。根据我国政府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到2030年,将有2.5亿农民进入城市。
“在中国,现在也有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随着快速的城镇化,可以预期,中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态足迹挑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首席项目总监李琳说。
WWF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指出,中国是目前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最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大约是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表示:“近年来,很多地方调整了自身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指标,希望通过大干快上,加大土地开发强度,以带动地方经济。”他说,这种冲动,是把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当成了应急之举,会忽视基本面,也会让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脱离正常的轨道。
贵州省未来研究会研究员雷家驹介绍,我国城市化格局畸形明显,在东部每155公里一个城镇,西部平均1045公里才一个城镇。城镇分布密度是1∶14的差距,西部地区城市密度为0.22个/公里,全国平均为0.7个/公里,相差2倍多。特大和大城市少、中小城市多,体制障碍突破难。
“‘城市病’问题突出。”雷家驹说,在许多城市,产业尤其是工业集中,产业承载力低,产业结构畸形,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造成外来人口就地就业难、人口压力大、人口密度偏高,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劣化、“都市综合(行情 专区)征”加剧等。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则担心盲目快速扩张的城镇化,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目前城镇化在全国一窝蜂而起,大量花钱占地,大量向银行(行情 专区)贷款,这肯定会出问题。一个银行倒闭了就引发一连串的倒闭,一家企业陷入债务危机,资金链就断了,风险巨大。”厉以宁说。
“人的城市化”待破题
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对中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WWF中国生态足迹政策项目经理陈波平对记者说,充分利用和管理好城市自然资本,合理规划城市,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投资和消费,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WWF北京代表处昨日发布的《宜居星球城市之道》报告,介绍了100个城市的可持续管理实践案例。
以美国纽约市为例,其饮用水源基本来自河流、水库等地表水。纽约市政府投资2.5亿美元,用于购买水源地的土地使用权并对其采取严格的水源保护和管理措施。而如果采取工程措施控制水体污染的话,预算估计在60亿~90亿美元。
作为一个缺乏淡水湖泊的人口密集型城市岛国,新加坡一直重视水资源管理,目前,新加坡市一半以上的供水均来自雨水收集(20%)、再生水(30%)、脱盐水(10%)。按照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将完全实现水资源的自给自足。
加拿大的货币以加元为主,另有8种区域性货币,其中的“卡尔加里元”颇为独特。
“这是一种类似于代金券的货币,在卡尔加里区域内流通,主要用于资助可持续消费与当地社区。”陈波平对记者说,这里的居民持卡尔加里元,可用折扣价购买当地200个公司的约500种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
联系到中国的城镇化,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牛文元认为,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城市最终的竞争力决定于人的竞争力,所以人的城市化不仅仅是要解决城市化中人的安排问题,也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竞争力如何表达的问题。但目前,“人的城市化”在中国还没有破题。
推出市政债券尤其是免税债券,为投资者尤其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工具,有利于丰富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增加金融资产种类,给投资者开辟新的投资渠道。
未来十年将是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将催生持续、巨额的投资需求。多个省市已提出新型城镇化是2013年的重点投资领域。
城镇化加大资金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的测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60.5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可能将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而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城。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仅以2002年价格水平估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就需要增加9万元投资。若每年增加1000多万城市人口,以当前价格水平估算,所需增加的相关投资可能高达数万亿元。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根据财政部财科所的测算,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需求占比将上升5.9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将为30万亿元左右。除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外,已经被纳入城镇化统计口径的农民工市民化及新增市民化人口都要求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跟进,所需的政府投入也非常巨大。
城投债爆发增长
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热潮中,各级地方政府寄希望于通过城投债和地方政府债来获得城镇化建设资金。2012年城投债发行额出现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城投类债6367.9亿元,较2011年增加3805.9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48%。
目前的城投债是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筹资而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等。城投债只不过是借用了城投公司的名义发行,其背后大多有地方政府的身影,或者说背后的实际主导者仍是地方政府,因此它被视作市政债券的一种变通形式,与美国的收益债券比较类似,可以称为“准市政债券”,重点风险是信用风险。
风险骤增
随着信用债市场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城投债的迅猛扩张,2013年信用债爆发倒债危机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今年初召开的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就再次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作为当前要高度关注的潜在风险之一。
2012年底以来,城投公司的资产重组暗流涌动,武汉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柳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数家城投公司相继发布资产重组(采取资产置换方式)公告。城投债的“井喷”发行和城投公司的频繁动作已引起相关部门的担忧。
去年底以来,包括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联合或单独发文,提出了严禁直接或间接吸收公众资金违规集资、切实规范地方政府以回购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行为、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注资行为管理、进一步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等五方面要求。文件剑指地方政府将土地作为资产注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做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不得将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的偿债资金来源”。
2013年1月8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开始实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这无疑遏制了去年以来爆发式增长的城投债。
寻找资金支持
在各级地方政府和市场对城镇化充满憧憬之际,城镇化建设所需的持续和巨量的资金投入将考验本已负债的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与市场承受能力。而逐渐收窄的融资渠道正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缺口施压。因此在城镇化建设投资中如何寻找到规范、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则是地方政府面对的新问题。
央行高层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市政债券这一债务融资工具对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性。央行行长周小川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呼吁放开市政债券的发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再次提出:“在城镇化特别是涉及城镇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融资时,可以借鉴国际上的金融工具,如资产证券化、市政债等。当然银行贷款也是一条融资渠道。”考虑到未来城镇化建设所需的持续、巨额的公共投入与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将经常存在,即资金供需缺口将经常存在,市政债券不失为一种可供探讨和选择的、适合城镇化建设的债务融资工具。
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我国引入并适时推出市政债券,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深远影响。具体来说:
(1)引入并适时推出市政债券,可以通过借鉴和学习“大禹治水”的做法,疏导与规范相结合,让地方政府举债融资逐渐阳光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建立市场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完善加强地方政府长期债务管理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长期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举债规模,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能力。
(2)引入并适时推出市政债券,可以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手段,有利于丰富适合城镇化建设的债务融资工具,开辟新的城镇化建设长期资金来源渠道,拓宽市场化的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城镇化建设融资服务体系。
(3)引入并适时推出市政债券,有利于深化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政策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探索建立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融资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多样化融资服务的新需求,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引入并适时推出市政债券,可以改变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增加地方政府的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效率,有效发挥市政债券的融资功能,发挥市场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从而避免地方政府暗渡陈仓、借道其他途径融资的现象。
(5)市政债券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债务融资工具,信息公开披露,融资过程透明,利用市场机制进行风险判断和债券定价,风险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在债券价格上,不仅有利于减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全面核实地方政府债务,摸清地方政府债务底数,而且有利于发行人自我管理风险,化“堵”为“疏”,有效控制和降低地方政府融资风险,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此外,对于投资者来说,推出市政债券尤其是免税债券,将以其信用评级较高、投资安全可靠、流动性强、收益高于国债和银行存款、风险低于一般企业债券、收益较股票稳定、期限灵活等优点,为投资者尤其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工具,不仅有利于丰富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增加金融资产种类,给投资者开辟新的投资渠道,促使投资渠道多样化,扩大投资标的范围,也有利于极大地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发展,引导民间资本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引入并适时推出市政债券是构建多元化的城镇化建设融资体系与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融资机制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
据了解,6月中下旬,住建部多个调研组奔赴东、中、西部围绕城镇化专题进行调研。6月19日,城乡规划司副巡视员李晓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一行在山东潍坊调研城镇化工(行情 专区)作。
同在6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带领住建部调研组,在甘肃天水就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专题调研。
而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此前被推迟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也将在今年举行,相关规划也将按计划出台。
住建部兵分多路组织调研
围绕中国中长期最重要的增长方略——城镇化调研正在各地密集进行,住建部作为城镇化建设主要部委之一,也在近日兵分多路进行调研。
6月21日至22日,以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孙安军为组长的调研组在河南周口市进行调研,主要围绕当地西华城镇化工作进行调研。
据当地官员介绍,周口市城镇化率由撤地设市之初的12.98%上升到2012年年底的33.44%。截至2012年底,西华县城区面积发展到2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0余万人,城镇化率33.86%。18个新型农村社区相继开工建设,并已实现部分入住。
在听取当地人士介绍情况后,调研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就西华城镇化基本情况、集体建设用地及土地流转等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6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带领住建部调研组到达甘肃天水甘谷县。座谈汇报会上,与会人员还就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如何完善顶层政策体制设计、丰富城镇化内涵、加强基础投资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扶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镇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调研组认为,甘谷虽然地处西部贫困地区,但近年来,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历史文化底蕴、区位交通优势,提出了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目标,有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住建部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分析说,中国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建设城市和城镇,是和改革密切配合、打破旧体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规划年内出台可期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住建部调研轨迹就可以看出,视角分布于东中西部是为了了解区域差异,而潍坊、周口等都属于三线城市,三线城市农业人口众多,城市数量也多于一二线城市,城镇化推进的可塑性和困难性都较强。
他还说道,各地对城镇化建设都抱有热情,住建部调研则是了解实际情况,接地气,目前城镇化整体规划和相关专项文件都在制定中,调研也有利于制定更合理、更符合真实情况的政策。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还在最近撰文指出,新型城镇化,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是推进改革的总体规划,也是目前相关主管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的问题。
此前盛传将于今年3月举行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城镇化整体规划目前仍处于爽约状态,有报道称,这主要是因为部委利益纠葛以及害怕地方借此机会大兴投资。
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为了吸引投资,而是改革,主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预计年底前将出台改革政策。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规划仍然在发改委的牵头下紧锣密鼓地制定中,不排除三季度出台的可能,就在6月初,国家发改委还召集了十几个专家讨论规划的文稿。
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还对媒体表示,城镇化工作会议年内将召开,城镇化规划将按计划于今年出台。
PM2.5爆表、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交通拥堵、食品(行情 专区)安全危机……由于忽视环境承载力,忽视效率和公平,以及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我国多数城市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昨日在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足迹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城镇化已经出现了“亚健康”的病态,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如果中国的城镇化不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将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董旭辉说。
“城市病”问题突出
根据联合国的测算,居住在城市人消耗着全球七成以上的能源。到2050年,全球将有70%以上的人成为城市居民。根据我国政府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到2030年,将有2.5亿农民进入城市。
“在中国,现在也有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随着快速的城镇化,可以预期,中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态足迹挑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首席项目总监李琳说。
WWF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指出,中国是目前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最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大约是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表示:“近年来,很多地方调整了自身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指标,希望通过大干快上,加大土地开发强度,以带动地方经济。”他说,这种冲动,是把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当成了应急之举,会忽视基本面,也会让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脱离正常的轨道。
贵州省未来研究会研究员雷家驹介绍,我国城市化格局畸形明显,在东部每155公里一个城镇,西部平均1045公里才一个城镇。城镇分布密度是1∶14的差距,西部地区城市密度为0.22个/公里,全国平均为0.7个/公里,相差2倍多。特大和大城市少、中小城市多,体制障碍突破难。
“‘&